所处地域并不占优的辽宁科技出版社,出人意外地实现了连续四年一年一个台阶的飞跃。1999年,他们出书总码洋又比上年增长46%,销售码洋比上年增长21.8%,实现利润比上一年增长20%。同时有36种图书42次获得从国家级到区域性各种层次的奖励。
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家只有17年出版龄的年轻地方社。1996年,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,面对纷繁的工作和低迷的市场,社长刘红和社领导一班人头脑冷静,思路清晰。他们始终围绕知识经济这个核心,逐步从原来的“出版”观念深化到“传媒”理念——图书不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纸质媒体,而是一种使用者与信息之间的传媒接口,这种将传统的出版观念推进到传媒接口理念的认识上的深化,对于整个出版社的业务运作及对商业空间的把握,进而保持出版产业强有力的扩张,都产生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。
配合新理念的是新的驱动机制的确立。重点抓了两个方面,即对外强化市场营销,对内强化编辑策划,坚持编辑策划与营销策划“两个轮子”强力驱动。在发行工作中强调营销策划,强调建立图书出版的告知系统和影响传播系统,使社里的出版物出版前有先声夺人的效果,出版后有持续的宣传和推介,保持图书的持续影响和相当程度的市场占有率。1999年,他们发稿新书243种,发稿再版书261种,在全国科技读物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。
辽宁科技出版社在围绕知识经济,实施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“两个轮子”驱动中,还创立了出版营销的三种模式。一种模式是坚持出书结构的动态调整。在保持以汽车、家电、餐饮、医药等实用技术图书出版形成规模,构成支柱群的同时,根据市场需求,加大了农村科技书的出版与营销。做到了主导出书领域相对稳定,但对主题领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,提高了选题对市场的适应性。第二种模式是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为指导选题策划的根本原则。在选题中充分考虑图书的引入期、渐旺期、旺销期和下降期这些制约因素,以这些因素作为选题论证的最高原则。第三种模式是以出版商机指导图书生产和销售。在图书生产上采取适时赶制新书和集中造货的生产手段。譬如为准备1999年的“科联”订货会,他们适时推出了100种新书,在推出过程中,从选题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实行统一调度,一举取得订货码洋1100万元的业绩,位居订货会订货码洋之首,保证出书和发货都不误商机。在2000年“科联”订货会前,他们又采取同样的手段,集中印制了150种新书,从而使订货码洋突破800万元,再度名列地方科技出版社之首。